10月24日,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共同推薦的“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名單正式對外公布。這100名官方蓋章認定的杰出民營企業家,是我國過億非公經濟人士的代表。
筆者注意到,在上述100名杰出民營企業家中,A股上市公司掌門人占比約為三成。
民營經濟是國家經濟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的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看到,民營經濟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民營企業要做大做強,離不開資本市場這一重要平臺。
從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再到新三板,民營企業的身影隨處可見。據初步統計,2017年1月份至2018年6月份,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融資的企業共501家,募集資金總額約3224億元,其中實體企業占比90%以上,企業數量和融資金額均較同期大幅上升。
這要得益于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民營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企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升級。監管層通過極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支持不同所有制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為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
當然,在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資本市場還有很多事情可做。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日前從三方面予以闡述:一是增強創業板的包容性,提升創業板上市公司質量。推進新三板發行與交易制度改革,提升對掛牌企業的融資服務功能。二是鼓勵包括私募股權基金在內的各類資管機構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募集資金,發起設立主要投資于民營企業的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及債券投資基金,積極參與民營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三是探索運用成熟的信用增進工具,幫助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控股上市公司解決發債難的問題。支持中小型民營企業發行高收益債券、私募債券和其他專項債務工具。
值得關注的是,10月24日,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披露了2018年紓困專項債券發行公告,稱將于10月26日簿記發行10億元。這一債券的發行,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拓寬化解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資金渠道的重要一環。專項債券的落地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據了解,目前多家承擔化解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責任的主體企業對此持積極態度。
筆者認為,對民營企業而言,資本市場不僅僅是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還幫助企業通過資本證券化帶動企業規范治理,從家族式管理走向現代企業制度。這為大股東帶來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內控制度建設方面等眾多無形的財富。
所以,對民營企業而言,要做大做強,要規范運行,必須借助資本市場這一重要平臺。